台灣國際職場英檢論壇區官網

標題: 台灣的殖民疮疤:棒球运动的荣耀與耻辱 [打印本頁]

作者: admin    時間: 2021-3-1 13:01
標題: 台灣的殖民疮疤:棒球运动的荣耀與耻辱
[择要]1945年,台灣竣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期间,走上了新的汗青轨道。交错在这片地皮上的历来不止一种元素,中國的、日本的、美國的、苏联的……有太多的文化形态在这里留下了本身的陈迹。

【原编者案】

1945年,根治早洩推薦,台灣竣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期间,走上了新的汗青轨道。交错在这片地皮上的历来不止一种元素,中國的、日本的、美國的、苏联的……有太多的文化形态在这里留下了本身的陈迹。20世纪就是这些元素轮流上演的舞台。從地舆、政党这些宏觀視角,或是從活动、说話这些微觀层面,均可以看到分歧文化混合發展的烙印。

棒球活动:本日台灣的光荣,曾是殖民羞辱的意味

Colonial Project,National Game:A History of Baseballin Taiwan.By Andrew D.Morris.Berkeley;Los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

在1969年8月举辦的世界少棒大赛(Little League World Series)上,台中金龙少棒队在决赛中大胜美西队,勇夺角逐冠军。時至本日,只要提到棒球活动,台灣人就會天然地回忆起上世纪70、80年月的那段黄金岁月。

在2012年第1期的《亚洲钻研杂志》上,R.KenjiTierney向读者推介了AndrewD.Morris于2010年出书的《棒球活动在台灣的成长史》(Colonial Project,National Game:A History of BaseballinTaiwan,Berkeley;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10)一书,该书作者Morris試圖跳开人们的知识中对台灣棒球活动的認知,转而從汗青的變迁中去思虑这项神話暗地里所隐含的失败與辱没。

Morris從1895年棒球活动被引入台灣起头提及,他提到,那時在台灣的日本殖民统治者被制止介入这项活动,由于殖民政府仅仅但愿经由過程这项活动来展示殖民所带来的现代性的优胜,而不是赐與台灣本地住民以挑战殖民者的契機。书的第二章重点阐發了一个很是有趣的问题:台灣少数民族对棒球活动的介入若何改造全部社會对付这个群体的認知。在此进程中,殖民當局的殖民政策也产生了扭转,提出了“种族调和”的政策。第三章则會商了另外一件有趣的事變,當國民党进驻台灣筹备普及足球與篮球活动的時辰,却受到日本殖民時代所遗留下来的棒球活动的“阻止”,作者認為,那些怨尤“白色可怕”和戒烟法的人把從事棒球活动看成了一种抵制國民党當局的隐性方法。Morris在第四章與第五章重点讲述了1960-1980年间棒球活动在台灣的盛况和人们对付这项活动的認知,棒球活动在國际范畴内的乐成與其自己具备的殖民性子构成的悖论是其重要會商的问题。全书的最后部门,Morris经由過程对當今棒球活动在台灣状态的運彩ptt,阐發發明,这项活动吊诡地成為人们怀想過往的意味。

台灣关于棒球的展览

书评認為,固然今朝关于全世界化活动的钻研汗牛充栋,但Morris的这本书依然是至关可取與怪异的。他不但是存眷了一项源自西方的活动在殖民期间的布景下迁移到东方的进程,加倍首要的论点在于这项活动的本土化进程,也就是这项活动若何被殖民地的人民承認、接管、进而转化為文化認同的一部门的进程。这两个进程被Morris本人归纳综合為“glocalization”,至关值得将来的學者在这个范畴内举行更深一步的钻研。

台灣说話變迁:口語文乐成了,罗马字活动失败了

咱们听到的“台腔”中老是带着软糯的語音,也很轻易注重到中國台灣人在一些辞汇的用法上與大陆人存在显著差别,AnnHeylen在2012年完成的《日本模式、中國文化與台灣話鼎新的进退失据》(Ann Heylen,Japanese models,Chinese culture and the dile妹妹a of Taiwanese language reform.Wiesbaden:Harrassowitz,2012)一书中具体會商了台灣说話的變迁问题。2014年,《社會中的说話》(Language in Society)上的一篇书评对其做了扼要先容。

倡议文字鼎新活动的蔡培火

Ann Heylen認為,说話在台灣成长與鼎新的进程中所碰到的一系列问题,都與其泉源的多样性有关,而汗青身分和社會身分也在配合感化下对其發生影响。在第一章中,作者先容了明清時代台灣说話的成长环境,那時台灣人利用的书面说話主如果大陆通行的文言文,而口头说話则以闽南話為主。第二章展现了日本殖民统治時代台灣的说話规范化過程。这一時代的台灣处于多文化與多说話交杂的社會布景中,那時的台灣人也在平常糊口中利用多种说話。值得注重的是,那時很多社會精英人士纷繁發起各类與文字、文學有关的勾當,好比创建中國诗社、刊行中文刊物等,其重要目标在于庇护台灣本地说話和文化的传承性。1919年,大陆风起云涌开展的五四新文化活动亦触动了台灣文學、思惟界,随之产生了三场文字鼎新活动。

Ann Heylen在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别离先容了这三场活动。第一场由蔡培火倡议的想要彻底欧化的罗马字活动失败了,而第二场推行风行大陆的口語文则取患了乐成。HEYLEN認為,鼎新的乐成與否重要取决于活动有没有植根于台灣的當地文化與中國传统。

舆圖上的工业化:20世纪台灣地景的几个方面

地舆學作為一门考查空间问题的學问,日趋遭到各界學者的器重。《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2001年3月版上的开篇文章,《20世纪台灣地景的几个方面》(Aspects of the Taiwanese Landscape in the 20th Century),便是对20世纪台灣的空间變革状态举行扼要回首。芝加哥大學东亚钻研中间學者Richard Louis Edmonds從政區地舆、生齿地舆、农业地舆與灾难地舆四个角度入手阐發,從而提出:“從殖民者的农业莳植基地變成生齿密集的都會工业社會,是台灣社會在20世纪所履历的最為首要的變迁。”

20世纪初的台灣完彻底满是一个农业社會。那边暖和湿润的天气前提很是适合农作物的發展,不外必要注重的是,台灣有三分之二的地皮都是山地,是以只有南部的台南平原、屏东平原;西部的台中盆地與台北盆地;东北部的宜兰平原和东部的纵谷平原可以或许成长莳植业。

台灣地形圖

大米與甘蔗是两种最首要的农作物,是日本殖民當局的重点培育提拔工具,由于它们能為日本人带来直接而可觀的长处。Richard Louis Edmonds認為,1930年今后,日本殖民當局将本國的水稻培育提拔法子引入台灣,进一步提高了大米的产量。这类培育提拔法子起首改进了大米的种类,在台灣的地皮上移植了日本當地出产的大米;其次,化學合成的农业肥料在统一時代进入台灣;浇灌技能的改良也是一个首要方面。台灣的大米重要向日本出口,出格是在战時,很大水平上解决了兵士的口粮问题。

日本人对甘蔗的存眷始于1910年,他们注重到蔗糖成品的出口可觉得殖民當局带来庞大的经济效益。在1925-1939年時代,台灣的蔗糖业在國际市场上遭到古巴和爪哇两國的牵制,职位地方有所摆荡,此時的日本帝國权势竭尽全力地举行庇护,目标就為了确保蔗糖出口商业所發生的财产。1950年之前台灣的制糖行业风起云涌,很多糖厂保存至今,成了参觀文娱的休闲场合。

花莲规复糖厂

日本殖民统治竣事后,國民党政府起头出力成长台灣的工业举措措施。虽然一起头环境不算太好,但從1960年月起头,工业起头进入增加阶段,很多工场迁入内地都會,與本地的农田稠浊在一块儿,形成為了一种名為“leap-frog”的地皮模式。这并不是是一种最符合的工业地皮模式,却形成為了台灣工业成长的根本,由此起头,台灣逐步走上了工业社會的轨道。

從生齿散布上可以最為直觀地發觉到这一社會转型的产生。從1950年至1975年,台灣的农业生齿整整降低了30个百分点,而早在1960年,就已有一半的台灣生齿栖身在都會當中,那時都會的总面子积仅占台灣地皮面积的百分之六。在此時代,都會化過程最快的一些地域乃至还呈现了郊區都會化的征象。这一征象的产生可以阐明工业化已希望到必定水平,重要表示為:都會生齿的增加重要呈现在卫星都會與台北、高雄、台中等都會的郊區,又或在更小型的制造业中间如中坜、桃园等地。1975年今后,台灣社會的工业环境又产生了一次首要转型:從传统制造工业转向技能密集型工业,此次转型对台灣的都會化過程也發生了必定影响。总而言之,到了1975年,台灣已完全完成為了從农业社會向工业社會的變化。

台灣共产党與共产國际的恩恩仇怨

关于共产國际與处所共产党的瓜葛,历来是學界众说纷纷的話题。2012年11月,德國柏林大學的Anna Belogurova博士在《现代亚洲钻研》(Modern Asian Studies)上颁發论文,考查共产國际在台灣共产党活动中所饰演的脚色。

作者于2003年曾有访學台灣政治大學的履历,对付台灣共产党的问题有较為深刻的钻研,文章暗示:“台灣共产党的汗青為人们领會第三國际與世界共产主义在政体上的互助方法供给了一个窗口,台灣共产党曾是一个踊跃的活念头构,而不但仅是共产國际所操纵的一个消极东西。”

台灣共产党于1928年在上海建立,按照第三國际对付列國支部“一國一党”的组织原则划定,台共從属于日本共产党带领的“台灣民族支部”。它是东亚共产主义收集的一个构成部门。因為日共于1945年之前在日本属于不法,是以台共在台灣日据時代也被台灣总督府視為不法政党而加以取消,1931年,台灣共产党党员遭大肆拘系入狱,台灣共产党遏制运作。

老人醫用護具,曩昔的钻研認為共产國际必要為台灣共产党的败落负重要责任。钻研职员指出,共产國际過量地干涉干與台共,而且对之强加了很是激进而又不合适台灣环境的政策,致使台灣共产党最后走向四分五裂。这类概念的重要根据是一件名為“给台灣共产党的信”(Letter to the Formosa Co妹妹unists)的證物,这封信在1931年拘系共产党的举措中被截取,其重要内容是鼓动勉励台共组织更加踊跃的各项勾當,而信件恰是由共产國际發出的。此外,按照被捕共产党人的證词和他们数十年后写下的回想录,也大白地显示共产國际频仍地介入了台灣共产党的勾當。这一结论刚好合适曩昔关于共产國际與远东地域共产组织瓜葛的凡是见解。

苏联崩溃后,新的资料與概念不竭涌出,不竭挑战曩昔关于國际共产主义的“莫斯科中间”(Moscow-centric)理论。这些诠释從新权衡了共产國际在处所共产党勾當中的介入水平,認為共产國际对处所共产党的影响没有想象中强。在这一理论布景下,Anna Belogurova对台灣共产党陈述、翁泽生于1930-1931所写作的信件、共产國际远东局的指令、台灣共产党人的回想、租界巡捕房等汗青资料举行多重解读,從新考查台灣共产党與共产國际的瓜葛。

台灣共产党带领人之一:翁泽生

结论認為,共产國际并未对台灣共产党构成现实节制能力。一方面,在台灣的共产主义活动中,“共产國际线路”其实不與台灣本土的社會、政治环境相吻合,没有获得贯彻,而且被党派内部纷争所操纵。另外一方面,從客觀上来看,共产國际也没法对台灣的共产主义活动提出任何确切可行的计谋,由于日本殖民當局对台灣的共产主义活动有周密的监控,再加之两地距离的遥远、通信技能的艰巨,也许更加首要的缘由是,台灣共产党人自己其实不愿意接管共产國际的批示,出格是在这些批示與他们本身的长处與保存相违反的环境下。(文/唐诗卉)




歡迎光臨 台灣國際職場英檢論壇區官網 (http://www.bufats.com.tw/) Powered by Discuz! X3.3